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轻度远视如无症状则不需矫正,如有视疲劳和内斜视,即使远视度数低也应戴镜。中度远视或中年以上远视者应戴镜矫正视力,消除视疲劳及防止内斜视的发生。
远视的原因无非有2点:有相对正常的角膜曲率但眼轴较短(轴性远视);有相对正常的眼轴长度但角膜曲率较平(屈光性远视)。无论哪种情况,远视的处理都是相似的。
远视的矫正可以通过框架镜角膜接触镜或者屈光手术治疗。
远视框架眼镜矫正
框架眼镜矫正 判断给予多少的正镜片进行代偿是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因为远视患者的远视力很少受到影响而我们的目的是在更多情况下缓解患者的症状。对于大多数患者,适应正镜片都比较困难因为他们觉得视力的改善不显著在未矫正状态下,他们完全能用过多的调节而达到对比度的提高。当这种对比度的提高通过镜片矫正来实现时,尽管视力可能没有差异,患者也会感觉是“模糊”这种“模糊”的感觉在有些患者是比较轻微的但有些患者则反应很强烈。
为了减少适应的问题,检查所得的正镜片度数需要做一些调整,使患者保持一些额外的调节要告诉患者所给予的镜片是用来缓解症状减轻调节负担的,而不是提高视力的。
(1)远视患者的处方原则:一般经验是用处方来缓解患者的主诉,即如果患者无症状而且未表现出调节集合的异常,则不需要给予戴镜只需进行随访观察;然而如果患者一旦有症状,就需要给予一定度数的镜片在远视矫正过程中,他们的年龄因素也很重要要注意参考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调节逐渐降低,显性远视逐渐提高对于特定人群要采取特定的处方原则:
①刚出生到6岁:除非患儿表现出视力和双眼视功能的异常,抑制或学习成绩较差,否则显性远视即使达2D,3D都不需要矫正
②6~20岁:如果症状确实可给予正镜片矫正但一般主张保守观察如果都给予全矫,会由于习惯性的调节而出现视物模糊。由于年龄轻调节相对较强,正镜度数应做较大减量以利于适应。
③20~40岁的成人患者,屈光状态已经比较稳定。随年龄增长调节幅度逐渐下降隐性远视逐渐转换为显性远视如果出现症状,远距离可给予正镜片矫正度数可做适度减量;近距离则需全矫。
④40岁后,患者逐渐开始老视随着显性远视的增加,看近,看远都需要正镜片矫正。远距离可做少许减量近距离应予以全矫此年龄段可采用双光镜矫正。
⑤内斜:全矫,有可能需要附加度数。
⑥外斜:给予部分矫正以减少继发外斜的因素。
(2)睫状肌麻痹验光:当雾视(fogging)或其他方法都不能控制调节时,可以进行睫状肌麻痹与近视不同,远视患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调节来部分代偿屈光不正,睫状肌麻痹验光常用于处理有配合困难的远视患者智障患者,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儿童,年轻的远视患者以及癔症患者。“湿性”验光(wet refraction)就是指在睫状肌麻痹状况下的验光;而“干性”验光(dry refraction)就是无睫状肌麻痹状况下的常规验光。
远视的睫状肌麻痹验光
通过湿性验光通常可以发现隐性远视,其反映的结果是一个相对准确的屈光状态但这个结果并不一定全部需要矫正它只是提供了一个起始值。正常眼休息状态时仍有张力性调节(tonic accommodation,TA)以保持睫状肌一定的收缩,而远视眼由于长期处于过度调节状态,其TA要更大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力性调节逐渐减少,显性远视量逐渐增大一般的雾视等方法并不能放松张力性调节。因此,两种类型验光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就是张力性调节量的差异,必须从湿性验光的结果中减去一定量,这样才能提供在无睫状肌麻痹状态下的清晰视力。
年轻患者有较大的调节幅度,足够代偿高度数的远视在未矫正状态下这部分的调节力经常使用不同程度地演变为隐性远视,在干性验光过程中无法被放松。如果这时使用湿性验光结果,就会给患者额外的正镜片,而超额调节又处于活动状态,结果造成视远物模糊。这时需要在湿性验光结果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减量,以保留患者部分调节从而减少调节适应的问题。正镜片度数的减少一般是按照两种类型验光结果的差异程度来决定的。如果差异很小说明干性验光的结果已经包含了绝大部分远视量。减少量还可以根据湿性验光结果与患者原来配戴的老处方的差别来决定。如果差别很小患者的适应一般比较容易;如果差别很大则需要降低正镜片的度数以保证远视力的清晰以减少适应问题。
尽管使用睫状肌麻痹剂的目的是尽可能地麻痹调节,但往往并不能完全麻痹残余的调节(resident accommodation)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发现:当使用麻痹剂之后,作用达峰值时,让患者注视40cm处的标准视标如果患者可以看清说明残余的调节至少为2.5D这时加负镜片直到视标完全模糊为止所加的负镜片度数加上2.5D就是睫状肌麻痹剂没有完全麻痹的残余调节量。